铂金小说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五章 官职(1 / 5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北宋时期的官职制度还是比较复杂的。门下省:又称

“左省”。其长官名义上是门下侍中,但很少委任过,实际上有名无职。

副长官是门下侍郎,另外又委派一名给事中任

“判门下省事”真正掌管本省的职权。其属官有左散骑常侍、左谏议大夫、左司谏、左正言以及给事中等。

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玺、大朝会设位版、赞拜、拜表、宣黄、外官和流外官考课、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。

神宗改革官制时,重新恢复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,门下省专司审议,但自门下侍郎成为尚书左仆射的兼.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,便不再和门下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。

中书省:又称

“右省”。其长官名为中书令,实际上也有名无职。副长官为中书侍郎。

又另委派一名中书舍人任

“判中书省事”,真正掌管本省职权。其属官有右散骑常侍,中书舍人、右谏议大夫、起居舍人、右司谏、右正言等。

中书省的职权是主管郊祀、皇帝册文、州县官考课、斋郎等年满复奏、文官改赐章服、僧道给赐紫衣师号、举人出身及寺观名额等事。

北宋前期,大两省官员虽名为谏官,但除非皇帝特旨供职,并不得谏诤。

尚书省:又称

“都省”。其长官名义上是尚书令,还有左右仆射、左右丞等,但尚书令从不委任。

实际上另外委派诸司三品以上者或学士一员任

“权判尚书都省事”。尚书省的职权是总辖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等六部和司封、司勋、考功、度支等二十四司,并主管议定官员谥号、祠祭、受誓戒、在京文武官封赠、注甲发付选人、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。

宋太祖时,设立流内铨、委派

“权判流内铨事”2员,专管考试选人、判决案例和拟定差遣等事。还设立三班院,委派

“知三班院事”或

“勾当三班院”,员数不定,负责对东西头供奉官等武臣的考课和拟定差遣等事。

太宗时,设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职州县官院,总称磨勘院,负责对京朝官和选人进行考核。

随后,改磨勘京朝官院为

“审官院”、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

“考课院”。太宗时还设置

“京朝官差遣院”,负责对少卿监以下京朝官注拟差遣。淳化四年也并入审官院。

神宗熙宁三年,设置审官西院,主管武臣阁门祗候以上到诸司使等的磨勘、注拟差遣等事。

又改审官院为审官东院,主管文臣京朝官以下考核功过、叙其爵秩、注拟差遣等事。

两院各派知院、同知院各1员、主簿2员。元丰五年,作为面改革官制措施之一,是铨注之法归吏部,撤销审官东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左选、主管寄禄官在京朝官和职任非中书除授的文臣;撤销流内铨而改为吏部侍郎左选,主管从初任到选人的文臣;撤销审官西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右选,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职任非枢密院除授的武臣;撤销三班院而改为吏部侍郎右选,主管副尉以上到从义郎的武臣。

据《宋史·职官三》载,从此以后,以上文、武官员的选试、注拟、责任、升迁、叙复、荫补、考课的政令以及封爵、策勋、赏罚、殿最的制度,都归吏部掌管。

吏部的长官为吏部尚书,设一员,副长官为吏部侍郎,其下有郎中、员外郎各二员,分管尚书左、右选和侍郎左、右选。

此外,还有司封、司勋、考功的郎中和员外郎各两员,官告院主管官一员等。

户部:宋初设三司总管国财政,户部几乎无所职掌,只委派

“判户部事”一员,接受各地土贡,至时陈列于殿廷。神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